当前位置:首页 / 政策法规 / 政策解读

政策解读丨六部门联合印发《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(2025-2026)》

来源: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 发布时间:2025-09-28 浏览量:3

     近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自然资源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《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(2025—2026 年)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这是继 2023年十大行业稳增长政策后,部委层面再度针对建材这类周期性行业推出的系统性政策包,对推动建材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
政策出台背景与目标

     建材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,在工业经济稳增长中占据重要地位。然而,当前行业正面临多重挑战:市场需求不振、结构性问题突出、行业整体盈利承压。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,特制定此方案。

     《方案》明确2025-2026年核心目标:推动建材行业恢复向好,提升盈利水平和产业科技创新能力,扩大绿色建材、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规模,2026年绿色建材营业收入超3000亿元,提高绿色低碳和数字化发展水平。

重要看点与核心举措


(一)严禁新增水泥、玻璃产能,直击供需失衡痛点。

     《方案》将“严禁新增水泥熟料、平板玻璃产能”置于工作举措首位,这一安排并非偶然。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会长秦占学曾在采访中强调:“限制水泥、玻璃产能已是行业‘不得不为之事’。当前两大品类供需严重失衡,产量下降速度跟不上需求萎缩节奏,导致价格暴跌、行业陷入‘增产不增收’的恶性循环。”他进一步补充:“我国水泥产量最高峰时接近25亿吨,2024年降至18.25亿吨,虽产量有所下降,但基建和房地产下调的速率更快,直接导致水泥价格大幅度下跌,部分地区甚至跌破每吨200元,这一价格水平极不正常。既让企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,又造成能源浪费;玻璃行业处境相似,2024年产量达10亿重量箱,价格同样大幅下跌,企业普遍叫苦不迭。”

     《方案》的出台,将对后续水泥、玻璃价格起到稳定作用,甚至有望推动价格逐步回归合理区间。当价格回到合理区间,企业才能获得盈利,进而有资金投入技术研发、设备更新与绿色转型,形成“盈利 - 投入 - 升级”的良性循环,最终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。


(二)从“保规模”到“提质量”,锚定转型升级与产业复苏。

     与2023-2024年相关政策相比,《方案》特别提及“建材行业恢复向好,盈利水平有效提升”,并将绿色建材3000亿元营收目标作为核心指标,这背后蕴含着政策导向的重要转变。

     秦占学会长分析:“今年方案提出绿色建材产值达3000亿元的目标,意味着我国建材行业的转型升级将迎来质的飞跃。一方面,水泥、玻璃等传统品类实现盈利、价格回归正常,会带动上下游行业价格水平同步回归,这不仅能改善建材行业自身生态,更能推动我国PPI(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)止跌回升,避免持续走向负值;另一方面,这也标志着政策从过去单纯‘保规模’转向‘提质量、促转型’,通过传统建材稳基盘、新兴材料扩增量,最终实现工业、建筑产业的有效复苏。”

     除产能调控外,《方案》还从多维度布局:在科技创新领域,聚焦先进陶瓷、超硬材料等关键领域攻关,建设新材料中试平台;在绿色转型方面,开展水泥、平板玻璃行业“六零工厂”培育行动,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50%水泥熟料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;在需求拓展上,持续推进绿色建材下乡,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,同时深化与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合作,输出绿色低碳技术装备;在数字化转型层面,落实《建材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》,部署“人工智能+建材”行动,培育智能工厂标杆。

企业应把握窗口期,抢占转型先机

     对企业而言,需紧紧抓住政策窗口期,从多维度发力:传统建材企业应加速退出低效产能,向绿色建材、光伏玻璃、锂电池隔膜等新兴领域转型;资源型企业要强化矿产资源高效利用,延伸产业链、提升产品附加值;同时加大研发投入,联合高校、科研机构攻关核心技术,借助数字化工具优化生产流程,降低成本;在市场端,积极参与绿色建材下乡、政府采购等政策项目,同时关注“一带一路”市场需求,通过技术合作、工程承包等方式开拓海外市场。

《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(2025—2026 年)》标志着行业政策从 “保规模”转向“提质量”,通过产能调控、科技创新、绿色转型、需求拓展的多维发力,为建材行业勾勒出从“传统建材”向“新材料产业”升级的清晰路径。企业需抓住政策窗口期,加快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,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。这一方案不仅是应对当前经济压力的短期举措,更是推动建材行业高质量发展、助力“双碳”目标实现的长期战略布局。

图片